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楼市 >  >> 
赵国名相郭开为啥能赶走廉颇,诬杀李牧?最后的结局如何?_世界热讯
来源: 中华网热点新闻      时间:2023-05-18 11:59:44


(资料图)

解释先秦时代的历史问题时,千千万万切记,不要强调什么"忠忠奸奸"的论调。否则就会搞不清楚范雎和白起到底谁忠谁奸?同样地也解释不清楚吴起、张仪、商鞅、伍子胥这些大贤,为何频频背叛故国去别国效力,他们谁又是忠,谁又是奸? 所以,只有彻底地抛去先入为主所形成的"忠奸论调"之后,问题就会变得简单!我们把赵国比作现代社会的一豪门。那么,赵孝成王是上一代的老家主,廉颇是老家主留给大公子看门护院的保安大队长,而历史上的赵悼襄王赵偃是小公子(并不是太子),郭开是他的铁杆心腹。 老家主死了之后,大公子却在外迟迟不归。于是小公子趁着这时机抢夺了"家主之位",而郭开也跟着水涨船高升任为大管家。 小公子赵偃开始驱逐大公子的势力,抢夺"保安大队"的控制权,派乐乘攻打廉颇是要夺了廉颇的兵权,廉颇一怒之下,打败了乐乘,最后跑路了!见于《史记·赵世家》:二十一年,孝成王卒。廉颇将,攻繁阳,取之。使乐乘代之,廉颇攻乐乘,乐乘走,廉颇亡入魏。子偃立,是为悼襄王。 那大公子去哪里了呢?是去秦国当质子去了! 赵孝成王是有很多儿子的,但无法全部考证,能在史料上出现在的有三个:第一任太子死于赵孝成王十年,这个时间段是秦国白起死后,秦昭襄王所发动的"邯郸之战"期间;第二任太子是春平侯,史称"春平君者,赵王甚爱之",为了培养春平侯的政务能力,赵孝成王还让他出任了国相;第三个儿子就是小公子赵偃了。 赵国历经"长平之战"、"邯郸之战"之后,国力锐减。前248年,秦国趁着赵国远征燕国、大军在外的时机,大将蒙骜派兵卷土重来,重新攻占了赵国榆林等三十城,设立了"太原郡"。(此时秦国已经是秦庄襄王在位,此事见于《史记·燕世家》) 邯郸再次震动,为了让大军回朝赢得时间,赵孝成王只能忍痛割爱,让太子春平侯去秦国当质子。但这春平侯一去,事情就大条了。按惯例,赵孝成王死了,秦国就应该放春平侯回国当大王。秦始皇最后也是放了(此时庄襄王已死),但这里面有猫腻,因为放归春平侯的时候,赵孝成王都死去好几年了。 见于《秦始皇本纪》:始皇四年三月,军罢,秦质子归自赵,赵太子(春平侯)出归国。 我们来看历史资料:赵孝成王是死于前245年,廉颇逃跑也是发生这一年,而春平侯放归的"始皇四年三月",对应的却是前243年。 也就是说,秦始皇多扣押了春平侯两年,等到春平侯回到赵国的时候,他的大王之位没了,国家重臣、军方名将、重要心腹的廉颇也逃了!总而言之,老秦国又在干坏事了!就两年时间,秦国已经间接地推动了赵国内部的"王统之争"。而廉颇逃亡去了魏国,这让秦国东征又少一心腹大患! 为什么郭开能够逼走廉颇?没有赵悼襄王的首肯,郭开能逼得走一位国家重臣吗?然而赵王偃有错吗?也没有错!这是他上位为王必须要付出的代价,这是权力自发形成的一种"反弹"。 老秦国更没有错,两国相争,当然可以无所不用其极!况且,赵武灵王在位的时候,同样地也利用了秦国质子,推动了秦国朝堂上的"王统之争"。这一来一去,也算是为了秦国报了"一箭之仇"! 史料记载,秦武王举鼎绝膑而死,赵武灵王从燕国迎回了秦国在燕国的质子--赢谡,即后来的秦昭襄王。而武灵王的这一个动作,也同样地推动了、引爆了秦国的王统之争,秦国为此爆发了长达三年的"季君之乱"。见于《赵世家》:十八年,秦武王绝膑而死。赵武灵王使代相赵固迎公子稷於燕,送归。 见于《秦本纪》:武王死时,昭襄王为质於燕,燕人送归……二年,庶长壮与大臣、诸侯、公子为逆,皆诛。 秦国公子为"逆",被波及的大臣与诸侯皆诛,这里面又有多少个军方重将,多少个治世之才。再怎么说,至少廉颇后来还是跑路了的,幸运地留下了一条性命。所以真的没必要强调什么"忠忠奸奸",因为在权力场中,很多人、很多时候都是身不由己的! 至于,郭开的下场,那就有点耐人寻味了! 郭开间接地帮助秦国逼走了廉颇,诬杀了李牧,他对秦国是有功的。秦统一天下之后,被秦始皇拜为上卿。后来他回邯郸搬运家财的时候,被沿途的盗贼所砍杀。谁杀的?不知道!有可能是痛恨他的赵国人杀的,也有可能是秦始皇杀的,因为这样的人品,竟然能高居咸阳上卿之位,这无疑打了咸阳的脸面!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