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楼市 >  >> 
这年头,大师兄不但要救师傅,还要为业绩背锅?
来源: 虎嗅APP      时间:2023-07-29 20:53:35
出品 | 虎嗅医疗组

作者 | 陈广晶

编辑 | 廖影

头图 | 视觉中国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实验猴在 3 个月内降价 70%,直接把被誉为 " 猴茅 " 的昭衍新药业绩踹翻了车。

国内 CXO 龙头昭衍新药前不久发布的 2023 年上半年业绩预报显示,该公司 2023 年 1 到 6 月份,预计录得净利润 7276.57 万元到 1.1 亿元,相比去年同期减少了 2.6 亿到 2.9 亿元,下降幅度 70.4% 到 80.4%。

这是该公司自从 2017 年上市以来,首次净利润负增长,幅度之大让投资人震惊,股价更是直接跌停。7 月 21 日,昭衍新药跌到了 25.65 元 / 股,相比近年来的股价高峰跌幅达 72.24%。

面对业绩变动原因昭衍新药表示,所持生物资产因市价下跌,导致的公允价值损失是其中之一。这里所说的 " 生物资产公允价值 ",主要正是来自过去两三年里,价格疯涨的实验猴。根据业绩预告,这个损失在 1.77 亿元到 1.89 亿元。

当然,这些还只是预告,最终结果如何仍有待该公司公布,不过从中还是看得出来,实验猴降价给了昭衍新药,非常沉重的一击。

被戏称为 " 大师兄 " 的实验猴身价涨疯了,是近年来创新药领域众多魔幻事件中的一个。2019 年以来,受疫情影响,全球实验猴都开始走俏。在中国,食蟹猴的价格从 6000 至 8000 元 / 只,一路涨到了十几万、二十几万,短短两三年里涨了 30 到 40 倍。科学家们直呼 " 用不起 ",甚至有生物医药领域的创业者到东南亚去开办猴场了。

一片看涨中,囤猴,成了头部 CXO(俗称医药合同外包机构,包括 CRO/CDMO 等)的共同选择。根据昭衍新药公开出来的信息,2022 年该公司以 18.05 亿元的总价买入了 2 家实验动物供应商:广西玮美生物、云南英茂生物,这两家公司共有恒河猴、食蟹猴、猕猴等实验猴 1.9563 万只。

这笔交易里每只猴子的成本价约 9 万多元,几个月后实验猴身价大涨到 16 万元,甚至 20 多万元,昭衍新药这波操作,直接 " 大赚 " 了上亿元,生物资产公允价值高达 3.3 亿元,也因此得到了 " 猴茅 " 的名号。

严格来说,随着实验猴进口恢复,新冠疫苗、用药研发总量回落,疫情之后,实验猴的价格会下跌是预料之中的事情,只是没想到价格 " 跳水 " 来得这么快。而对于昭衍新药来说,实验猴降价,真的是其业绩增长真正的威胁吗?

猴子降价引发的 " 惨剧 "

昭衍新药作为中国 CXO 龙头,主要为药企、科研机构等提供临床前实验、临床试验等方面服务。巅峰时期股价曾达 92.4 元 / 股,总市值 700 多亿元。这次业绩预告公布以来,公司股价一度低至 25.65 元 / 股,总市值也跌到 200 亿元以下。

究其原因,实验猴降价难辞其咎。

昭衍新药股价变化情况。

来自:东方财富网

2023 年以来,随着疫情结束,疯涨的实验猴身价正在急剧下跌。来自中国政府采购网的公开信息显示,从 2 月至 7 月,实验猴的价格一直在下跌,甚至有部分猴子价格已不到 6 万元了。

7 月 21 日,北京某大学公开的采购食蟹猴的项目中,计划用 240 万元人民币购进 30 只食蟹猴,折合每只 8 万元,还包括采购、饲养和技术服务。6 月 1 日,昆明一家大学的中标公告中,体重 4.5 到 7 公斤的 4 到 10 岁雄性食蟹猴单价已经降到了 5.98 万元。

要知道巅峰时期这个价格是 23 万元 / 只,降价幅度确实有 70% 之多,甚至直接跌破了昭衍新药 2022 年囤猴时的成本价。这也确实印证着昭衍新药对净利润下滑原因的分析。

至此,这家靠实验猴起飞的 CXO 龙头,也吃到了囤猴的苦。

猴子属于灵长类动物,与人遗传信息高度相似——最高有 98% 以上的遗传基因与人相同,是重要的实验动物模型,在药物安全性评价(简称:安评)中,是必不可少的。

" 根据不同药品的实验需求,实验猴的使用量差异较大。" 原宾夕法尼亚大学副教授、赛得康创始人张洪涛博士告诉虎嗅,一般如果只是做毒理实验,只需要个位数的猴子。有的药,比如抗癌药物,不需要用猴子来确认功效,但是也有的药,需要用猴子来确认治疗功能,可能需要用上百只猴子

安评是 CXO 赛道增长最快的领域,增速超过行业平均值,昭衍新药在这一领域恰是佼佼者。根据该公司的公告,其子公司苏州昭衍是全国最大的药物安全性评价机构。另据第三方机构 Frost&Sullivan 数据,昭衍新药 2021 年在中国非临床安评领域的市场占有率是 12.3%,仅次于药明康德的 18.6%。

安评是药品研发各环节中外包(CXO)渗透率最高的业务。

来自:上海益诺思招股说明书

实验猴因为生长周期长、繁殖速度慢等因素,很难在短期内提高供应量,本来就是稀缺资源。

公开资料显示,近年来昭衍新药对实验猴的采购量一直是快速增长的—— 2020 年买入 2932 只,2021 年买入 5986 只,到 2022 年增到约 2 万只,加上广西梧州新建的可以容纳 1.5 万只猴子的繁育基地,昭衍新药手中猴子的总量可达 3 万到 4 万只。加上药明康德通过收购广东春盛猴场 2 万多只猴子、康龙化成通过收购肇庆创药 1 万多只猴子。至此,7 万多只实验猴,约为中国总量 23% 的实验猴,已经被 CXO 龙头掌握。

要知道,据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2021 年答复上海市人大代表建议时公开的数据,中国实验猴存栏量约 30 万只。可用商品猴约 3 万只。在疫情限制进口,疫苗、中和抗体研发占据大量实验猴资源的情况下,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实验猴的稀缺。

有业内人士算过一笔账,如果有 1000 个项目需要进入临床,按照临床前需要 60 只猴子计算,就要用 6 万只实验猴了。而仅 2021 年一年,中国临床试验登记数量就达到了 3358 项之多;尽管其中相当一部分在临床前用实验猴量少或不用,但是也大幅增加了猴子供应的压力和新药开发的成本。

就像没有抢到猴的 " 科创板 CRO(合同研发机构)第一股 " 美迪西,2022 年其临床前直接材料成本同比上涨了 96.14%,占到了当期总成本的 62% 以上,远超人工成本和制造成本。在上一年,该公司的直接材料成本就已经暴涨 113% 了!相应的营业收入增长幅度也相对更低。

在国内安评领域排名第三的公司上海益诺思,也在其招股说明书中透露,因为实验猴涨价,该公司成本压力激增,会影响到毛利率,进一步影响到公司的净利润。

而手里有猴的 CXO 也大吃了一波红利。截至 2022 年底,在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加持下,昭衍新药扣非净利润增长超过了 92%,达到历史最高值;药明康德、康龙化成也靠实验猴相关的生物资产等带来的公允价值,分别多贡献了 3.7 亿和 6809 万元的收益。

如今实验猴价格大跌,曾经吃过红利的 CXO,也不可避免受到了影响。康龙化成 2023 年第一季度报告中,就透露出其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同比下降了近三成。

除了自用,CXO 囤猴也是这类企业常见的商业投机行为。" 预测猴子还会涨价,所以就囤积一些,但预测到猴子价格下降,自然就会出现亏损。"有研究医药经济的学者向虎嗅表示。就像前两年吃实验猴的红利一样,实验猴降价背负业绩压力也是不可避免的。

结合全球通货膨胀的趋势,张洪涛博士预测,猴子的价格可能会降到 3 万到 4 万元。这意味着,昭衍新药等囤猴的 CXO 龙头企业的业绩,还面临更严峻的考验。

不能全怪猴

客观来说," 猴茅 " 失速并不完全是实验猴惹的祸。过去几年全球创新药资本泡沫破碎,投资热潮急速退去后留下了一地鸡毛,也给 CRO、CDMO 等医药合同外包机构(CXO)的发展挖了很多坑。其中,最大的问题就是创新药企没钱了,不仅不花钱买 CXO 的服务,还要亲自下场提供研发、生产等服务来抢 CXO 的生意,这也直接影响了靠提供服务生存的 CXO 企业。

从新增订单情况看,2023 年第一季度报告中,昭衍新药也曾明确表示,当期新签订单约人民币 5.7 亿元,同比下降约 43%。

从订单总量增长上看,增速放缓的趋势更加明显—— 2019 年到 2020 年,昭衍新药在手订单规模从 10.4 亿元变为 17 亿元,到 2021 年增长到了 29 亿元,再到 2022 年的 44 亿元,新订单金额增长非常明显,而到 2023 年一季度订单总规模也只有 46 亿元,增长明显放缓。

同样的,国内 CXO 龙头、" 药明系 " 成员药明生物在 2023 年投资者开放日就曾透露,今年上半年该公司的订单数量锐减,到 5 月底只有 25 个,而往年都有 120 到 130 个新订单。

另一个 CXO 龙头凯莱英早在 2022 年底就释放出新一年营收增长预计将大减 40% 的信号。

在其背后是中国 CXO 领域,乃至整个创新药领域的危机。

Wind 数据显示,2023 年第一季度中国 CXO 营业收入突破了 200 亿元,但是增速仅为 10.58%,同比上年的 63.87%,下降了 50% 以上。

2019 年至 2023 年第一季度中国 CXO 企业营业收入变化情况。

来自:Wind

过去几年中国 CXO 经历了快速增长,如今行业发展搁浅,追究起责任来,猴子应该承担的部分是较少的,更大的锅还要过去几年创新药的资本泡沫来背。

卖水的生意不应是投机

过去几年,为了对抗疫情,中国创新药研发的疯狂也达到了顶峰。

" 以前感染性疾病的创新药(1.1 类)研发的项目很少,每年一般只有几个,灵长类实验动物用量很有限。"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告诉虎嗅,疫情暴发以后,大量新冠疫苗、治疗用药项目(全部都是 1.1 类创新药)涌入,立项数量上有 50-100 倍以上的增长,而且这些项目的临床前研究一般都需要灵长类实验动物,这直接导致了灵长类实验动物畸形的市场需求。

常荣山向虎嗅指出,从历史上看,这类药物研发成功一般都需要 10 年以上,全球大流行病从来都没有超过 3 年的,一哄而散的结局就是明摆着的,泡沫终将破灭,猴子的需求因此也是来得快,消失得更快。

根据智研咨询统计数据,2020 年,中国在新冠医药研发上申请的专利数就超过了 4400 个,远远领先其他国家,最后拿到手的专利授权数量为 697 个,也几乎是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。目前中国有 14 款新冠疫苗、6 款新冠特效药获批紧急使用或附条件上市。即便是新冠疫情已经调整为 " 乙类乙管 ",还是有新冠疫苗在研发中。

全球新冠疫苗、特效药竞赛有其积极意义,客观上也确实造成了资源挤兑、浪费,以及创新药赛道的过热。

在疫情暴发之初,很多拿到投资的创业者,都是只身来到中国的,没有团队、没有实验室,很多工作都是交给 CXO 来操作的。这也使得 CXO 赛道越来越火热,还被投资人戏称为创新药掘金路上的 " 卖水人 ",从而受到热捧。

CXO 赛道投资太火热了,就连特别垂直的实验动物供应商上市,都可以拿到 100 倍以上的 PE(市盈率,常用来反映估值水平和投资风险)值。其中昭衍新药 2021 年 9 月底 PE 值曾经高达 150 倍;这一年初,药明康德的 PE 值一度高达 175 倍;康龙化成的 PE 值历史上也曾冲到 155 倍的高值。

这种带有投机性质的行为,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业绩压力。

一般来说,PE 值在 50 到 100 之间,就需要每年的业绩有 50% 到 100% 的增长来支撑股价。这也是昭衍新药等 CXO 选择将实验猴定为公允价值的原因所在。在实验猴价格暴涨的时候,这种操作可以美化企业业绩,当实验猴价格下滑时,不可避免会遭反噬。

而且公允价值本身计算方式模糊,也增加了潜在风险。

根本上说,昭衍新药现在骑 " 猴 " 难下,也是当时在高估值之下饮鸩止渴的结果。

电影《猩球崛起》剧照

如今,中国创新药融资泡沫破灭,创新药研发的主力生物技术公司也开始精打细算过日子,CXO 也不可避免地会陷入阶段性困难。但是猴子的价格还没有彻底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。

" 这是市场行为,那些想原本想在潮头淘金的几百家企业现在吃到苦果了。"常荣山向虎嗅表示,除开第一批获批上市的 4 家疫苗企业,2020 到 2021 年间,社会资本大量投入 " 新冠治疗产品 ",无论是已获批的还是未获批的,都错过了市场的红利期,回报率都是非常低的,都远低于 IVD(体外诊断产品)行业。又因为此前估值过高,还不太可能再拿到后续投资。95% 的项目被迫中止,投资人损失在千亿以上。而新进场的创业者,也不得不承受实验猴等资源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。

这种态势已经波及了整个生物医药行业了,那些 " 非新冠项目 " 在 3 年疫情期间时断时续,好不容易熬到可以让米下锅的时候,米市上没米了,投融资陷入了恶性循环。

毫无疑问,当下正是全球医药行业的艰难时刻,新冠疫苗、特效药市场衰退,创新药研发进入瓶颈期,老药降价成了全球趋势,药企赚钱越来越难了。不过,疫情也留下了 " 宝贵遗产 "。

常荣山告诉虎嗅,RSV(呼吸道合胞病毒)、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、狂犬病、水痘、导致小儿腹泻的轮状病毒等,以前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,现在资本市场开始认识到了这类传染病背后的市场潜力,当下,相关疫苗获得了有史以来最多的投资。

而 mRNA 疫苗等新技术路线,在新冠疫情中一鸣惊人,涌现了大批创业公司,尽管没能在国内新冠疫情中博得头彩,但是,从 2022 年底开始,这些公司都相继转向了肿瘤治疗、流感(四价流感 mRNA 疫苗已经上了临床试验)、狂犬病(mRNA 疫苗已经做到了三期)等疾病预防,进展神速,充分展示了国内民营生物制药企业的活力与拼搏精神。

这些新行业的崛起对实验猴、CXO,乃至整个生物医药产业,贡献了新的机遇。

同时,市场投机泡沫消失后,头部 CXO 企业仍然是被看好的。

毕竟,相比刚转入 CXO 赛道、手法生疏的生物技术公司,规模较小的、还没法靠规模效应有效降低成本的同行,龙头 CXO 无疑更有竞争力。而从全球来看,中国的 " 工程师红利 "、实验猴价格优势,对海外生物技术公司也还是有吸引力的。

事实上,在各国政府鼓励下,全球在研新药数量还是在快速增长。根据药智网数据,仅在中国,2023 年上半年药审部分受理的要进入临床阶段的新药申请还是有 8000 多个,同比涨幅超过 40%。

增长背后蕴含的对 CXO 服务的需求仍非常可观。据 Frost&Sullivan 报告,全球仅聚焦研发环节的 CRO 市场规模到 2024 年就有 960 亿美元,其中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市场规模到 2024 年将达 87 亿美元,2019 年至 2024 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2.5%,超过全球水平。

" 医药产业本质上还是制药业。" 有行业人士向虎嗅表示,在这个领域,中国凭借 " 工程师红利 " 和资源优势,在全球竞争中是有其优势的。加上,龙头企业手里的实验猴,市场竞争力不仅有,而且很强。

因此,即便是对目前陷入发展困境的昭衍新药等 CXO,分析人士也倾向认为困难是短期的。中邮证券等机构也在研报中指出,随着产能的逐渐释放,至少龙头 CXO 手中订单会很快转化为收入。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